最近更新 · 最新入库 · 全本精品 · 总排行榜  

正文卷 山海经的第四点想法:唯一且真正的至高神

投推荐票  上一章  章节列表  下一章  加入书签

作品:蓝白社 | 作者:魔性沧月


    笔趣阁 最新永久域名:www.biquge001.com ,请大家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,谢谢!

    山海经千头万绪,涉及广袤,想要解读,绝非一日之功。www.kmwx.net

    关于它我有很多想法,可说一个,必牵扯众多,彼此之间,线索复杂,关联繁琐。解读一个,必要引出另一段作证,而为何它能作证,又要先让你们明白另一段为何那么解读,而若要这么做,就又得牵扯其他段落,如此种种,真是千头万绪,不知道从何讲起。

    几千字的篇幅,也只能摘出其中很少很少的一点点去解读,一次根本讲不了太多。

    所以山海经的个人解读,我到底会写多少,我自己都不知道。

    我想来想去,意识到有些读者可能连一些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理解,这会使得我在解读时非常麻烦,提及的东西万一生僻点,或者你们被诸多后世文学误导,而把一些错误的东西当做常识,继而跟我理解的不同,就会对不上频道。

    所以我必须还夹杂着一些科普,让你们先了解我‘经外的理解’,再跟我走入‘经内的理解’。

    而既然山海经是五帝时期的上古之事,便决定先从‘帝’讲起。

    且先不谈帝有什么能力,帝在山海经里有多强,帝到底有没有神异。

    我先从三皇五帝最朴素的身份说起。

    皇帝大家都知道,秦始皇创建的称呼,意思就是他比古之皇、古之帝更厉害。

    功高者为皇,德望者为帝。前者是对‘全人类’有着无与伦比的重大贡献的人类始祖。后者是对诸多氏族有巨大德行,天下万族众望所归的最高领袖。

    大家都知道三皇五帝,但很可惜,山海经通篇没有提过三皇,帝也不止五个。

    三皇五帝最早是汉朝儒家开始这么说的,而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五行说,所以将历史上的‘众帝’,选了五个高人气的出来,对应五行、五德。

    至于三皇,最开始有天皇、地皇、泰皇。他们到底有什么功绩,不知道。

    而春秋战国时期,人文思想极为发达,所以贤者们就开始将更多的上古始祖,赋予皇的地位。

    说白了,真正的远古,是没有‘皇’这个名号的,皇级名号是后人‘追封’给那些有着重大贡献的始祖的。

    于是陆续的,开始出现各种皇。

    皇在这个时候,就是指大功劳的始祖,而并非一定要三个。

    后来非要三个,大概是为了对应天地泰,或者天地人吧。

    首先哪三皇就众说纷纭。比较主流的是‘伏羲、女娲、神农’,还有一种是‘燧人、伏羲、女娲’,以及‘伏羲、神农、黄帝’。

    以上都是记载来源比较正式的,至于有些不正式的,比如把共工、祝融都加进去的,那纯粹是很晚期时候的一家之言。

    毕竟我说了,皇是追封,本来就是后人给的,有功劳的始祖都可以冠名为皇,后人随便把谁列为三皇都行,就算现代人列个九皇,一百皇,又能如何?只能说明我们孝顺……

    在亘古时期是没有皇这个称号的,只有帝。

    所谓三皇,只是将有资格称为皇的众多始祖,挑选其中三个高人气的出来罢了,令其世代传颂,以显尊崇。

    那么三皇最早的说法是什么呢?

    最早的说法是《庄子》:有巢氏、燧人氏、知生氏。

    没错,什么伏羲神农,一个也没有。发明造屋、生火、生产工具的三位无名老祖,就是庄子定义的三皇。

    是谁呢?不知道,这三个名字的意思其实是:肯定有第一个造屋的人,定义他叫有巢氏。肯定有第一个生火的人,定义他叫燧人氏。肯定有第一个制造工具的人,定义他叫知生氏。

    可以看得出来,庄子没有儒家那么多的政治目的,他也没有从人气上面来考虑,直接选了最朴质的三个,列为三大最尊之皇。可以理解为皇冠军,皇亚军,和皇季军。

    不过庄子的冠亚军,儒家当然不会用。

    东汉班固,就列了个‘伏羲、女娲、神农’,至此这成了最主流的三皇。

    神农指的是炎帝,所以先不说。

    女娲在《山海经》中,只有一句:“有神十人,名曰女娲之肠,化为神,处粟广之野,横道而处。”

    《山海经》里就这么多,没了。

    《山海经》还不是直接描述女娲,而是只说了女娲之肠,化为了十神,出现在庄稼地里。

    只写女娲之肠,不写女娲本尊,只有两个原因。一种是山海经关于女娲的定义和描述,被我以前说的‘刘歆修书’时删掉了。

    还有一种原因是,哪怕对于山海经最早作者而言,‘女娲’二字,也是个常识,是个人就该知道,不需要多言。

    类似的‘常识’,还有很多,比如说人,比如说犬、羊、牛、蛇、鱼、鸟,以及……‘龙’。

    山海经通篇没有关于龙本身的定义,没有‘有兽焉,名为龙’之类的说法。

    反而是在描述各种动物、异兽甚至神时,直接写‘龙首’、‘龙身’、‘龙尾’之类的字眼。

    用词之随意,就好像龙是个常识,与‘日’、‘山’、‘海’、‘狗头’、‘人面’、‘鱼尾’之类的词一样。

    难道还要在经中解释什么是人吗?倘若读者连人都不知道是什么,作者怎么写?

    所以,如最初作者根本不打算对‘人’做出解释一样,他根本就觉得不需要对‘龙’、‘女娲’这种词汇,做出任何解释!

    不解释!因为它们是常识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女娲是早在尧舜禹时期,亘古以来,便是人们眼中,耳熟能详,常识级别的存在。

    那么除了山海经以外,最早对于女娲描述的文献,是什么呢?

    在学术界,公认最早描述了女娲的是西周时期的《史籀篇》,虽然这本书本身不存在了,但它的内容化在了很多后来的其他书中被引用。

    这是考证过的,我就不解释了,总之‘娲’这个字,有籀文,意思为‘古之神圣女,化万物者也’。

    这就是女娲最早的传说,从古至周朝,她都是化生万物的神。

    不是造人,是造万物!

    女娲造人传说的最早记载,是在宋朝,那已经太晚了。

    炼石补天的传说,则可信度高很多,最早出自西汉《淮南子》,而这本书源于先秦时期的传说。关于女娲,还有一日七十化,人面蛇身,发明笙簧、瑟、埙等记载。

    所谓一日七十化,意思是她每天都在衍化出各种事物出来。

    其实就是和西周时期的‘化万物’对上了,结合山海经,也是这个意思,女娲之肠化为神了。连肠子都如此,更别说其他了。

    可以想象,山海经时期的人眼中,女娲可能全身上下,一切都化为世间万物了。随便一个神,都可以被视为女娲的无数化身之一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女娲我们已知的最早传说形象,就是一个创造了神、创造万物的这么一个存在。

    至于炼石补天,山海经里没有写,我就不说了。《淮南子》说的那么详细,大约有艺术加工。但天塌了这么大的事,写女娲去搞定,也侧面说明,女娲就是先秦时期,乃至一直上溯到上古五帝时期,都是人们常识性中的至高神!

    一个身化万物,众神之母的存在。

    有人可能会问,女娲身化万物,衍生众神,那么盘古呢?盘古哪去了?

    盘古实在是出现的太晚了,是在魏晋时期才有他的传说。而且是吴国文人,大概是通过南方百越民族的传说,而记述的。

    汉以前没有任何文字,提到过盘古。汉代也没有任何墓穴,绘画过盘古……

    反倒是汉朝墓穴之中,我们现在挖掘了有女娲伏羲图,有嫦娥奔月图,西王母的图……

    连嫦娥奔月都有,却没有盘古开天,足以说明,盘古从来都不是诸夏的创世神。

    女娲才是创世神!是炎黄一系自古以来的至高信仰。

    在上古时期,女娲的地位是最高的!没有之一。

    证据很简单,战国屈原《天问》就写:“女娲有体,孰制匠之?”

    这句话有两种解读,第一种:女娲的身体那么奇怪,是谁设计的?

    第二种:女娲竟然有身体?谁创造的?

    第一种解读下,屈原是在疑惑女娲为何是人首蛇身这么奇怪?

    其实我倒是更好奇,屈原为何不写炎帝有体呢?炎帝牛角难道不奇怪了吗?

    第二种解读下,屈原疑惑的点就变成了,天地万物不都是女娲所造的吗?那么女娲的身体又是谁造的呢?

    但不管是哪一种解读,都证明了一点!那就是在屈原的认知中,女娲就是最高的了,她上面不存在其他神。

    假如盘古存在,或者其他任何比女娲地位更崇高的神存在,那么屈原就不会问出这句话了。

    而是应该问,盘古有体,孰制匠之。

    屈原问女娲的潜台词,就已经表明,女娲的神格封顶了。

    然而秦朝之后,汉代独尊儒术,导致了另一个皇者,取代了女娲的地位。

    他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三皇之首,百王之先的伏羲。

    接下来我要说的,可能对某些人来说,会比较颠覆。

    因为你们理解的伏羲,其实是不存在的。

    这么说可能不贴切,换个说法:原型还是有的,真的有伏羲,也确实是有功绩的始祖,可他在上古不那么重要,更没有后世所传的那么伟大。

    既然是聊山海经,那么山海经里有伏羲吗?

    答案是:零。

    记载传说人物,古代帝王最多的《山海经》,没有关于伏羲的哪怕一个字!

    那么战国以前的考古文物有关于他的东西吗?答案是:零。

    那么春秋战国以前的典籍,有关于他的记载吗?答案是:零。

    堂堂三皇之首,百王之先,西周没有任何典籍提到他,后来的墨子、孟子都没有提他。包括我一直喜爱的屈原的《天问》,也没有提到伏羲。

    你们肯定很好奇,伏羲到底是怎么成为三皇之首的。

    答案当然是因为孔子……

    孔子《易经·系辞》里提到:“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……”

    后面还有,我就不贴了,意思是描述他结绳作网、教人打渔的功绩。

    总之,孔子意思是说,古代的包牺氏之所以能成为王,是因为他创造了八卦……顺带还有制作网的功劳。

    但主要还是八卦,包牺氏死了,神农氏继续衍化,神农氏死了,黄帝衍化……到了现在,成了易经。而我最爱的周公,对此怎么怎么的……

    以上,这就是最早关于伏羲的描述。

    孔子的影响力,当然是很大的。之后战国中后期陆陆续续,也开始有些贤人在自己的典籍中提到伏羲了,并且开始出现了他的事迹。

    比如战国后期的文物——楚帛书,就是最早描写了伏羲传说的实体文物。说他和女娲创造了世界,这也说明女娲真的就是个至高创世神。

    不过这件国宝在国外,国内只有摹本。

    还有战国后期的《庄子》也有提及,原文就不贴了,也就提个名字而已,跟各种造物件,搞发明的上古始祖,放在一起提及,地位并不高,甚至还很低。几十个始祖中,伏羲排倒数第二……

    由此可见,伏羲的传说故事,实则在孔子开始歌颂他,然后战国中后期才陆续出现他的传说的。

    并且在那个时候,伏羲的名字都不确定,有叫庖牺,有叫包牺,有叫风牺,有叫伏戏……

    而女娲,则一直是叫女娲。

    由此我觉得,战国中后期,伏羲的传说才刚刚兴起,正在被人加工整理中……

    直到西汉,独尊儒术,伏羲的名字才被确定,而且其传说才突然丰富细节起来!

    西汉早期的司马迁还算有节操,《史记》没有给伏羲太多记载,他认为伏羲的记载不真实,没有采用,只在自序中提到一句:余闻之先人曰:‘伏羲至纯厚,作《易》八卦’。

    意思就是:我听先人说,伏羲氏很纯厚,创造了易经八卦。

    没了,这就是司马迁对伏羲功绩的全部描述……

    难怪学术界认为,《史记》已经是非常有节操的信史了,司马迁还是较为客观的。

    所以这里我也相信,伏羲这个人肯定是存在的,古王之一,亘古之时的某位始祖。只不过这位始祖,在数以百计的始祖中,并不能排的上号,春秋以前,根本没有名气,他的最大功绩是创造了八卦。

    要不是易经到了后来越发火爆,周朝更是达到巅峰,再加上孔子宣传,伏羲氏的人气在诸多人文始祖之中,不一定能排的上前三十……

    最早的伏羲地位别说三皇之首了,第三十皇都不一定有他。

    可随着孔子的地位提升,儒家学说彻底成为主流后,伏羲也水涨船高,毕竟《周易》是儒家五经之一,而易经八卦,伏羲是最早的起源者。

    比如刘歆,也就是我一直诟病他把山海经活活整理少了一半的家伙。

    他将伏羲推到了最高峰:“庖牺继天而王,为百王先。首德始于木,故帝为太昊。”

    这也是第一次,将古往今来流传的‘太昊’,直接联系为伏羲了。

    注意,在刘歆之前,太昊就是太昊,又称大皥。而伏羲就是伏羲,两者根本没有毛线关系。

    儒家一代代这么定义下来,到我们现在成了真理。

    《山海经》中有提到过大皥,但绝没有庖牺、伏羲之类的存在,也没有说谁作‘易’。

    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记载:“西南有巴国。大皞生咸鸟,咸鸟生乘厘,乘厘生后照,后照是始为巴人。”

    我看不出他跟伏羲有什么关系,所有关于大皞是伏羲的言论,都是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突然出现的。战国的楚帛书压根没提过这个事,只能说儒家太能‘修书’了。

    至于什么木德之类的,就不解释了吧。

    大家知道,五行始终说绑定古之帝王,是非常典型的牵强附会行为。

    除了刘歆,还有东汉的班固,也搭了把手将伏羲送上了神坛。

    班固的《白虎通义》写了:三皇者何谓也,伏羲、女娲、神农是也。

    一口气,将伏羲拔升到第一位!

    至此,伏羲成为无上人皇,超越女娲,登顶为百王之先,列祖之巅。

    并且他的身世也出现了,华胥氏雷泽生伏羲。

    得,直接把华胥氏个给扯进来了,战国楚帛书从未提过伏羲的身世,在那个创世神话中,他和女娲直接就是从混沌里蹦出来的。

    伏羲本来在孔子眼里,就是个人祖,作了易经,得以推崇。从没提过他跟女娲有什么关系。

    结果到了孔子死后百来年,后人把他变成了人首蛇身,然后跟至高神女娲卷在一起,成为了兄妹,说是他和女娲一起创世的。

    至此,伏羲女娲成了兄妹。

    汉代墓穴出土的壁画中,便有了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双螺旋图,一男一***阳调和,两大至高先祖,完美!

    可是他的功绩有点少啊,光凭易经与捕鱼,逼格有点低。虽然与女娲共生,蹭了波热度,可他的功绩,确实不如女娲啊。

    于是到了晋朝,伏羲的功业增加为:继天而王,作八卦,造书契,做瑟三十六弦,制嫁娶之礼,取牺牲以供庖厨。

    其中做瑟和制嫁娶,原本是女娲的功绩……

    从跟至高神女娲一起混身世、混功劳,发展到直接把女娲的功绩转移成伏羲的了……

    而到了唐朝的文献里,伏羲女娲兄妹还不够,直接成为了夫妻!

    两者是兄妹的记载,比两者既是兄妹也是夫妻的记载,要早了数百年!

    从没关系,到兄妹,再到既是兄妹又是夫妻……

    这么做之后,女娲除了补天以外,所有的功劳,都成了辅助伏羲的了。

    再到后面,伏羲又多了很多很多的发明,总之越来越牛逼。

    到了这里,你们也看出来了。

    时代越往后,伏羲的记载就越详细……功劳也越大……逼格也越高。

    而女娲,则恰恰相反……逼格在一路暴跌!

    从文献上看,不算山海经,女娲比伏羲早了几百年。

    而我们是在聊山海经,根据我前面对于山海经的假设,上古有个原初作者,写了最早的初稿,并且就提了那句女娲之肠的话。

    女娲在五帝时期,就是全民信仰,炎黄一系的至高母神。她最初身化万物,母育一切。同时也是古之帝皇,人文始祖。

    毕竟绝天地通,所以炎黄一系的信仰一定是始祖。

    总之,女娲神格、人格、帝格,一直都是极高的!而且是越早时期,越高!

    越晚时期,则反而越低。随着时间越往近现代推移,女娲的逼格也在一步步地下降。

    到了秦汉,要亲自炼石去补天了。

    这倒也没事,符合她创世神的位格。

    可后面,女娲的化身万物之能,被逐步削弱。

    先是多了个哥哥伏羲,然后功绩被转移,从女娲制嫁娶,变成了女娲辅佐伏羲制嫁娶……

    再后面,还来了个盘古,直接顶掉了她创世神的地位。

    而到了宋朝,神格再度骤降,出现了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……从化万物,彻底沦为造人工具。

    到了明朝,还要在小说中被纣王调戏,引出封神。到了现代,更是成为洪荒可攻略的妹子之一了。

    可以说,现代人所理解的女娲,并非最早的女娲。

    而应该将盘古、伏羲、女娲三位一体合起来,才是周朝乃至更早时的女娲。

   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,原因可能在于男权社会的建立,让至高的娲皇步步沦落,成为伏羲、盘古这类神的附庸。几千年下来,女娲和伏羲的地位与贡献,发生了偏移,大概是男尊女卑导致的结果。

    至此,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伏羲女娲。

    女娲化生万物,伏羲始作易经。这就是两者的原始设定,并且两者没有关系,最初的文献都没有提及对方……

    以此为基础,再去解读山海经,就显而易见了。

    山海经没有皇者,因为皇者是后来人追封的。

    山海经也没有伏羲,因为伏羲在五帝时代,并不出名……可能还不如夸父……

    山海经里有女娲!虽然没有写、或者被人修掉了她的功劳事迹,经中只提到了‘女娲之肠’,可这也足以说明,女娲在山海经中地位之高了。

    女娲之肠化为神十人!

    别看就这么貌似没什么营养的冰山一角的记载,实际上仔细一想,这竟然是山海经中,最牛的一次侧面描写。

    女娲是山海经中,唯一身体的一小部分,可以化出神的存在。

    学术界,公认西王母、黄帝、帝俊为山海经中最强者。可实际上,这三位似乎都比没出场的女娲差远了……

    黄帝、帝俊还介绍了世系,西王母还蓬头散发,凶神恶煞。

    女娲则什么其他描写都没有,只提了她的肠子,化为神,出现在了广袤的粟麦田中……横道而处……

    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麦田怪圈……

    纯粹是我脑补啊,首先山海经罕见的,没有描述这神的长相,和神的性质或别的什么。只说是女娲之肠。

    翻遍山海经,记述者往往都要写明相貌,至少看起来怎么怎么样,有没有操蛇什么的。

    女娲之肠没有……完全没有过多的描述,以至于我们这些后来人,都不知道这里在说什么!

    所以要么记述者根本没法描述其相貌,要么女娲之肠四个字,就已经描述了,只是我们听不懂。

    综上所述,我个人觉得山海经作者,这里其实写的是‘一次特殊现象’。

    也只有写非自然形成,一辈子都未必能见一次的现象,才会出现这种状况。

    而且记述者,大概并没有亲眼所见,只是道听途说,因此才简单地记了一笔。

    没见过,自然也不知道如何详细描述。

    根据别人的讲述,他只能写下‘女娲之肠’、‘处粟广之野’、‘横道而处’这样的笔触。

    粟广之野的意思,就是极为广袤,庞大的粟米庄稼地。横道而处,就是横在路上的意思。

    说实话,我真的很想直接就猜测:这是十艘螺旋飞碟降临了,落到田里,拦在了路上……

    但我没有丝毫证据。

    我之前的几篇番外就说过,作证的论据,只会用山海经自己的内容,外加现实存在,或科学知识、合理逻辑,来进行论证和推敲。

    别的文献只提供思路。

    所以外星人,飞碟什么的,提一下就算了,真没证据。

    而现实里真实存在的,又能与女娲之肠联系上的……我只能想到麦田怪圈!

    首先,‘女娲’是个常识,就像龙、人、鸟、鱼一样,不用解释。

    所以女娲是个谁都知道的存在,比如谁都知道,女娲创造万物,来自天上……

    继而‘女娲之肠’这四个字,本身就很可能已经在描述某种……在当年,古人们一听就很形象生动的事情。

    这么形象生动的话,那么当时降临到广袤的粟米田地里的‘神’,要么长得跟肠子似的,要么在田地里,制造出了犹如‘女娲之肠’般的场面。

    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看过麦田怪圈,有很多奇妙的几何图案,扭曲而华丽繁茂,一圈圈的,非常复杂。

    麦田怪圈很多人嗤之以鼻,说是人伪造的,实际上这么说的,根本不了解麦田怪圈的可怕。

    这里篇幅不够,我只告诉你们:人类已有的技术,造不出真正的麦田怪圈。所有人伪造的,都和真正的麦田怪圈差距极大,就好像小学生的画与顶尖画家的作品一样,天壤云泥!

    本质上,那是人类科技根本无法实现的情况,因为麦子没有被压断,它是自然地,被某种电磁力技术整齐地抚平的,并且还可以继续生长。以及麦子收割之后,来年那片麦田依旧会自动长出怪圈的图案,直到两三年后,才会自然消失。

    总之,麦田怪圈到底如何形成,我只相信两种说法,一种是高等文明所为,一种是盖亚意识假说——地球生态系统自己的反应。

    言归正传,有个怪圈名叫‘生命之花’,这个麦田怪圈非常出名,而且从地面看非常难以名状,我这里放不了图,自己查。

    总之这种麦田怪圈,古人若看到了,将其描述为女娲之肠,我觉得可以理解。

    因此,山海经记载:“有神十人,名曰女娲之肠,化为神,处粟广之野,横道而处。”

    这有可能,是因为自古以来,地球上就会偶尔出现麦田怪圈,只不过到了近现代次数增多了。

    而有人在上古尧舜禹时期,目击了上古麦田怪圈的形成过程,比如目击者认识来自于‘女娲氏’的十艘小飞行器从天而降,降到粟米田里。

    或者目击者没看到谁弄出麦田怪圈,只看到了粟麦自动倒下,原地凭空形成。

    于是古人脑补,麦田凭空倒下,形成图案,仿佛盘桓在田地路边的无形之神,此必是女娲化生!

    又因为目击者不会飞,不能俯瞰,所以从地面看麦田怪圈,感觉整齐朝着一圈圈曲线伏倒的庄稼,就像是肠子似的,盘桓在路上。

    因此名曰:女娲之肠。

    也许有些过度解读,但既然解读山海经,那么就将其当做古人真实目击,且认真记录的情况来分析。

    综上,我也只能给出这个答案了。

    废话了八千字,也才讲完山海经里几乎就没有的……三皇。

    虽然山海经原文里几乎没有三皇,但这一篇提出的东西,我后面会用到的。

    接下来,就是五帝,五帝篇幅更大。因为山海经完全就是五帝的世界!

    下一篇番外先讲颛顼吧,毕竟是黑帝。

    我对群帝中,了解最深的也是颛顼。

    百度百科有着巨大的错误,真不知道是谁写的,你们千万别被百度百科误导了。

    至于是什么,下次再说。

    ……
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加入书签

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友网络分享与转载,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!如不认同,请离开本站。

若本站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。

Copyright © 2012~2018 www.kmwx.net 顶点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
沪ICP备15008561号

XML:1  2  3  4  6  7